心理因素是人类身心健康的组成因素之一,而糖尿病往往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心理压力又反过来影响糖尿病病情。可能就让血糖也难以控制!因为糖尿病本身由于高血糖及糖代谢产物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不良情绪的发生也会增加。情绪的波动时刻影响着我们体内的神经系统,反馈为各种生理或病理的机制。相反的,好心情就可以调动体内的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保持血糖的平稳。
糖尿病实际上上属于一种终生疾患,需要患者进行长期饮食调理与各种治疗与检查,这给工作和生活确实带来很多不便和苦恼,尤其当某些患者知道糖尿病将终生伴随自己时,了解到该病的不可根治性和各种严重并发症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后,往往会在患者的心灵上罩上一层阴影,产生恐惧情绪,而这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则会影响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尤其一部分病人病情反复,使病人陷入迷茫之中,产生消极心理。导致患者不能主动配合医生治疗,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特别是一些40岁~50岁的女性患者和60岁~70岁的男性患者,情绪变化幅度大。这可能由于更年期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糖水平升高,而导致病情出现反复。严重者甚至会发展成抑郁症,这样就使病情雪上加霜。
现实的临床工作中就有一些这样的病例,某些患者经临床治疗后,糖尿病症状已明显好转,血糖、尿糖化验指标已经趋于正常。但因某些小事和他人争吵,生气哭闹等,不久以后就感觉身体不适,胸闷憋气,头晕乏力等症状,而到医院检查发现,不仅血压升高,空腹血糖和尿糖也都有明显升高。
所以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中,情绪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世界学者所公认的。因为紧张、激动、压抑、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大量增加。这些激素有,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神经末梢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胰岛α-细胞分泌的胰镐血糖素以及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激素都是可以升高血糖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因而引起病情反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并且有一些成年患者,一旦得知自己患的是糖尿病,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儿童患者也往往怨恨自己患了这种病而与其他儿童不一样,并且自己也享受不到许多同龄人的一些爱好和快乐,从而变得忧愁和畏缩,不愿与人接近,或者采取公开反抗的态度而影响治疗。而一部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因病程长、病情重及并发症多,需长期控制饮食,甚至每天需注射胰岛素治疗,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和不良的影响。因此,患者的心理障碍十分突出,表现为自卑、烦恼、失望和沮丧、焦虑不安等。往往很多糖尿病患者都背着“终身治疗”的沉重包袱,认为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就是“无药可医”,再怎么治疗也没用。这样很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的恶性心理循环,所以一定要注意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由于不良的情绪可导致糖尿病的病情加重,所以说患者一定要拒绝紧张、焦虑、发怒、恐惧、孤独等不良情绪,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不要为了一些小事而生气,什么事都要看得开一些,要放宽心境,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疾病,这对控制血糖非常重要。另外糖尿病患者平时要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及适量的体育运动,也有助于改善心情,控制病情。家属也应多疏导、鼓励、安慰并理解病人,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